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历史的这一天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到12月10日,蒋介石已经走投无路,被迫逃往台湾。随着他败北的结果,许多蒋军的高层将领也随之被捕并接受改造。根据统计资料,功德林监狱中关押了超过200名蒋军高级将领,这是一项不容小觑的数字。
众所周知,我军拥有优待俘虏的政策,尤其是对于那些蒋介石的心腹和年轻才俊。诸如杜聿明、廖耀湘、王耀武、王令吉、黄维等人,都是当年蒋军的精英。这些人物在战场上都有过辉煌的表现,理应受到更为妥善的对待。
伟人曾明确指示,除了进行改造工作外,对这些俘虏还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照顾。相较于其他将领,杜聿明在改造期间受到了特别优待,他更是被列为首批特赦的蒋军将领之一。获释后,他不仅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还能够享受到高规格的礼遇,这一安排显然并不寻常。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伟人对杜聿明如此宠爱?作者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进行翻阅,终于找到了两个可能的理由:其一,杜聿明在黄埔一期生中享有较高威望,这使得伟人希望通过他来招降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其二,他的女婿杨振宁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关系能够更好地争取他的女婿早日归国。
展开剩余64%经过深思熟虑,虽然杜聿明在黄埔一期生中确实颇具影响力,但被关押的黄埔同学同样优秀,团结统一战线的工作并不是依赖某一单独个人的力量,而是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一点上,伟人是不会偏向任何个人的。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科学家们在重重困难中毅然返回祖国,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通过一些小恩小惠而获得的,所以这一点也难以成立。
不久前,作者偶然从朋友那里获得了一本书《杜聿明将军》,于是放下手头的工作,仔细阅读,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答案。这本书是对杜聿明的个人传记,详细记录了他的点点滴滴,其中关于战斗的篇幅较多,比如长城抵抗日本侵略者、昆仑关战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等经典战例。这些故事对于熟悉近代史的读者来说,应该并不陌生。
然而,书中关于杜聿明在东北的一个细节引起了作者的特别注意,虽然篇幅不长,仅有几百字,但却是之前未曾有记录的。这显然显示出杜聿明在世时对此不愿提及,而该段内容在他去世后才被作者公开。
书中提到:1946年5月,杜聿明在掌控东北局势之后,开始筹建一所干部学校。这让人联想到延安建立的延安抗大和聂荣臻在晋察冀创办的随营军校,杜聿明或许看到了我党的成功之道,有意识地希望借此提升干部的素质。
尽管杜聿明是一位军人,但他的思想境界与学识远超同侪。他的个人抱负、人生格局,以及处理事务的方法,都高于大多数蒋军将领。后来,杜聿明离开东北,由陈诚接任,最终这所干部学校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
显而易见,我党的“民心”只有杜聿明洞察得最为深刻。这样的人才,自然是应当受到尊重和优待的。
发布于:天津市上网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